《登高》
杜甫
1、提示:這首詩大約寫于大歷二年(767年)秋。當時杜甫病臥夔州(今重慶奉節(jié)縣),由于長期的困苦生活,再加上作者年事已高(56歲),體弱多病,時局又不穩(wěn)定,致使詩人的身體每況愈下。這首著名的七律,是詩人身患重病,登高觸景的抒懷之作。
2、本詩的主要內(nèi)容:
這首詩的前四句,寫登高所見之景:天高風(fēng)急,猿聲哀嘯,渚清沙白,群鳥低回,落葉紛紛,長江滾滾,僅28個字,便勾勒出了一幅色澤鮮明,動靜相間,層次分明的悲秋圖。其中“蕭蕭落木”和“滾滾長江”飽含詩人感情,暗喻詩人的滾滾思潮,充滿蒼涼、悲壯之情,為后兩聯(lián)抒情作鋪墊。頸聯(lián)“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”直抒萬里漂泊,年老多病、孤苦無依的悲哀之情。本詩以層層遞進的句式,突出表達了詩人病中登臨的感受,深沉激越。尾聯(lián)承上意以恨“鬢白”和憤“潦倒”作結(jié),戛然而止,言有盡而意無窮。
3、本詩的藝術(shù)特點有二:
其一,詞約義豐,高度概括。開頭寫景只有14個字,卻包容了由“風(fēng)”“天”、“猿”、“渚”、“沙”、“鳥”等6種事物構(gòu)成的悲秋圖。五、六兩句抒情含蘊深遠。
其二,這首詩的對仗極工,一般律詩都是中間兩聯(lián)相對,而這首詩卻八句皆對,并達到了句句工穩(wěn)、字字妥帖的絕妙程度。無怪前人評此詩為“古今七律第一”。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