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嘔血與便血的概念
嘔血是上消化道疾病(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腸、胃空腸吻合術后的空腸、胰腺和膽管疾病)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,血液經口腔嘔出;血液自肛門排出,糞便帶血或全為血便,色鮮紅,暗紅或柏油樣,稱便血。有嘔血必有便血,而便血不一定有嘔血。
二、病因
(一)嘔血
1.食管疾病。如食管靜脈曲張破裂,食道炎、食管癌、食管賁門撕裂癥、食管異物等,其中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常最嚴重。
2.胃、十二指腸疾病。如消化性潰瘍、急性糜爛性胃炎,應激性潰瘍、胃癌、胃粘膜脫垂癥。
3.肝、膽道疾病。如肝硬化食管與胃底靜脈曲張破裂、急性出血性膽管炎。
4.胰腺疾病。如胰腺癌、胰腺炎。
5.血液病。如白血病、血小板減少性紫癲、血友病等。
6.急性傳染病。如流行性出血熱、重癥肝炎傷寒、血吸蟲病、鉤端螺旋體病等7其他尿毒癥、結節(jié)性多動脈炎等。
上述原因中消化性潰瘍最多見,其次為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和急性胃粘膜出血。
(二)便血
1.上消化道疾病。見嘔血原因。
2.下消化道疾病
(1)小腸疾病。如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、局限性腸炎、腸結核、腸套疊、小腸腫瘤等。
(2)結腸疾病。如急性細菌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、結腸息肉、慢性非特異性腸炎、結腸癌等。
(3)直腸疾病。直腸癌等
(4)肛門疾病。如痔、肛裂、肛瘺等。
三、臨床表現(xiàn)
(一)嘔血的臨床表現(xiàn)
嘔血與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。
1.顏色。嘔出血液多為咖啡色,如量大,在胃內停留時間短,則是鮮紅色或暗紅色。
2.失血的表現(xiàn)。出血量為血容量的10%~15%時,除頭暈、畏寒外,多無血壓、脈搏等變化;出血量達血容量的20%以上時,則有冷汗、四肢厥冷、心慌、脈搏增快等急性失血癥狀;如達血容量的30%以上時,則有急性周圍循環(huán)衰竭的表現(xiàn),如脈搏細速、皮膚濕冷、尿量減少、血壓下降等。
3.發(fā)熱。大出血后患者在24小時內常出現(xiàn)低熱,體溫不超過38.5℃,持續(xù)3~5天
4.血象。急性出血早期(10小時內)血象無改變以后才出現(xiàn)紅細胞與血紅蛋白減少。
(二)便血的臨床表現(xiàn)
1.下消化道出血,如量多則鮮紅,若停留時間長則可為暗紅色,糞便可全為血液或與糞便混合。
2.血色鮮紅不與糞便混合,僅粘附于糞便表面或于便后有鮮血滴出或噴射出者,提示為肛門或肛管疾病出血。
3.上消化道或小腸出血,可使糞便呈黑色(柏油樣。食動物血、豬肝,服用鉍劑、鐵劑也可使糞便呈黑色,應加以注意。
4.阿米巴痢疾的糞便多為果醬樣便;急性細菌性痢疾多為粘液膿血便;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呈洗肉水樣便,并伴有特殊的腥臭味。
5.不與糞便混合,少量鮮血便伴糞便變細或有一側有凹陷性壓跡,應警惕結腸、直腸惡性腫瘤。
6.少量消化道出血,每日在5毫升以下,無肉眼可見的糞便顏色改變,須用化學檢查方法才能確定者,稱隱血便。
四、伴隨癥狀
(一)嘔血的伴隨癥狀
1.伴上腹痛。多為消化性潰瘍、胃癌等。
2.伴肝腫。大多見于肝硬化門脈高壓癥、原發(fā)性肝癌等。
3.伴黃疸發(fā)熱。多數(shù)由肝膽疾病所引起。
4.伴皮膚粘膜出血。多與血液病有關。
5.急性胃粘膜病變應注意最近用腎上腺皮質激素、水楊酸制劑、抗凝劑等藥物,腦血管疾病。
(二)便血的伴隨癥狀
1.伴發(fā)熱。見于急性傳染病、惡性腫瘤、急性出血壞死性腸炎等。
2.伴急性腹痛。見于急性膽管炎、腸套疊、腸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。
3.伴粘膜出血。見于血液病、敗血癥、重癥肝炎、尿毒癥等。
4.伴慢性上腹痛。出血后疼痛減輕,常見于消化性潰瘍;出血后疼痛不減輕,常見于胃癌。
5.伴里急后重。見于痢疾、直腸炎、直腸癌等。
6.伴腹部腫塊。見于小腸惡性淋巴瘤、結腸癌、腸結核、腸套疊等。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